单凭经验真的能解决好问题吗?
01
经验主义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,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,或者接手了一个新的项目业务,会产生一些焦虑,无论是旁人的勉励还是自己的宽慰,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就是,做习惯就好了。
“做习惯就好了”,这是用经验主义在做事。十年前存在的问题,十年后依然会存在。
迷信经验,是伪装成能力的陷阱。
我们时常把经验与能力混为一谈,经验与能力的关系在于,经验只是靠大量的时间堆砌出来的,而能力,是从大量的经验里面提炼出来的。
单纯的经验学习很难去实施,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性都很高,经验的好处是快,但是虚假的快,只能解决简单的问题。
在这里和大家简述分享,高管7班6月10日-11日的研修课程——吴建民老师带来的《问题分析与有效解决》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。
02
分析问题
很多人都希望问题的下一步可以直接到原因,但问题存在叙述的主观性——夸大问题或者转移问题,可能导致对方看待问题产生偏颇,让对方在错误的方向上进行努力。
所以问题到原因,中间会有一个黑匣子的过渡,也就是对“症状”的过滤,和我们去看医生是同一个道理,我不舒服,医生不可能直接给我一片药让我吃,向医生阐述症状的过程,就是问题到原因的过渡过程。
吴建民老师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:
美国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杰斐逊纪念馆大厦,建筑物表面斑驳陆离,后来竟然出现裂痕。专家调查发现:冲刷墙壁所含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,而该大厦墙壁每日被冲洗的次数,大大多于其他建筑,受酸蚀损害严重。
但是,为什么要每天冲洗呢?因为大厦每天被大量鸟粪弄脏。
为什么这栋大厦有那么多鸟粪?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特别多的燕子。
为什么燕子要聚在那里?因为大厦上有很多燕子爱吃的蜘蛛。
为什么这里的蜘蛛多? 因为这里有很多蜘蛛爱吃的飞虫。
为什么这里飞虫多? 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得特别快。
为什么?因为这里的尘埃最适宜飞虫繁殖。尘埃本无特别,只是配合了从窗子照射进来的过于充足的阳光,形成了特别适宜飞虫繁殖的温床。大量飞虫聚集在此,以超常的速度繁殖,于是给蜘蛛提供了大量的美餐,于是燕子飞来了。
这就是“转移问题”的最佳例子。
提问,提问,再提问,你就有机会发现很多“问题背后的问题”。
问题被一层层分解了,但仅仅是分解问题还不够,分解只是量上的缩小,我们还需要解剖问题,解剖是质上的改变。
解剖问题的过程,本质上来说,是解剖自己的过程。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艾利斯,曾提出过一个ABC理论:我们对外界问题(A)会做出何种反应(C),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(A),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、看法和解释(B)。
解剖问题的关键在于,我们的思考过程会代入我们的主观偏好,在列好处和坏处的清单时,思考动作就会变形。在面对自己偏好的A选项时,好处会尽可能地列更多,在坏处一带而过。换到自己不偏好的B选项时,脑子就会不自觉地“偷懒”,不那么努力穷举好处,反而在坏处上列出许多。在比尔盖茨大力推荐的那本《事实》里,就曾专门指出过这个思维:“如果你总是执着于或迷信于某种特定的想法,那么你就会自动忽略不符合你想法的信息。这不是一种能够帮助你认识真相的方法。”
爱因斯坦也曾分享过他解决问题的方法:“如果我有1小时来解决问题,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,再用5分钟思考解决方案。”
03
有效解决
用理性的角度看问题:
解决问题=客观要素+理性分析+过往经验
拿到一个问题先不要急着解决,首先思考五个问题:
1,目标是什么
2,有不明的原因或困难
3,方案有哪些
4,哪个方案最有效
5,方案有什么风险且如何克服
在此简单概述吴建民老师,对于有效解决问题给予的六个关键思维流程:
1另辟蹊径——转换思维找路径
2抽丝剥茧——使问题更明确
3追根问底——抓住最根本的原因
4推陈出新——更多新方案
5当机立断——选择更好方案
6未雨绸缪——更高概率达成目标
可以用关键词概括这六点:思路、目标、比较、改变、选择、风险。
在解决问题时,需要把思考当杠杆,多发现“问题背后的问题”,去更深、更本质的地方精准发力。
我们未来会遇到许多新任务、新目标,甚至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去深耕发育,经验只能作为能力的一小部分,只有经验且盲目依赖经验的人,是在倚老卖老。能从经验里提炼出能力的人,能从问题中分解问题的人,才叫智者。
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智者。
04
班委任命仪式
周六下午,在班主任吴盛华老师的主持下,高管7班进行了班委授牌任命仪式,格诚商智创始人罗杨洲校长给班委们颁发了任命书。
左右滑动,查看更多
本周末的两天课程圆满结束了,高管7班下个月的研修课程是《教练技术与员工辅导》,7月8日-9日,我们再相聚。
本月课程预告